一、基本情况
卫星互联网研究所聚焦卫星互联网通信组网、卫星互联网无线空口技术以及卫星互联网安全与应用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先后开发“飞行员数字画像”应用(预测飞行风险)、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空口传输体制、智能驾驶系统网络安全攻防平台等多项成果,在解决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等领域关键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所现有8个PI团队,科研人员83名,其中国家级人才6人,省部级人才5人,在读研究生200余人。
二、建设目标
卫星互联网研究所紧密围绕国家发展全球立体化广域无缝覆盖、超低端到端时延、超高带宽卫星互联网重大战略需求,依托西电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优势学科,着重推进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积极构建企业深度合作体系,致力于实现科研成果在产业领域的显著应用转化,努力建设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高地、核心模块与设备研制高地、成果转化与产业赋能高地、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
三、研究方向
1.卫星互联网通信组网:卫星激光通信、卫星天线、星间链通信、天地一体化融合通信、天地一体化组网。
2.卫星互联网无线空口技术:卫星星载/终端接收/发射器、卫星星载/终端芯片、卫星星载/终端天线、星地通信空口协议。
3.卫星互联网安全与应用:卫星安全通信,卫星安全组网、卫星内生安全、卫星任务安全、未知攻击检测与防御,面向航空、海洋、能源、交通、业、公共安全等场景开展卫星互联网应用。
四、产业布局
重点布局卫星互联网应用与服务和卫星互联网安全保障产业环节,开展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系统研制,重点服务军事国防、海洋(海上运输、渔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洋执法等)、航空(空中宽带接入、无人机等)、民用(应急通信、防震减灾、灾难救援、全球运输、空间探索等)领域。
五、PI团队负责人
沈玉龙、相征、宋彬、李卫斌、盛敏、闫峥、王滨、余建军。
六、代表性成果
(1)无人系统互联互通与安全组网
提出的横向协同保护技术和纵向主动防御技术、可信终端验证技术、无人机可信网络连接技术和无人机可信安全飞行控制技术,解决了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问题和重点系统自身的安全防护问题,有效提高了系统内节点间的数据传输安全性,确保了无人机和无人系统管控等平台的安全性。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工业、高校等领域。

超密集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实际运营的超密集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在连接密度、流量密度方面率先满足了5G超密场景的需求指标,为6G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图像跨域重建系统
针对现有图像跨域重建方法对图像结构信息和视觉感知机理认知不足等关键问题,攻克了信号采样空间中基于字典学习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信息表示空间中基于概率图模型的人脸画像合成和基于结构感知和类脑计算的图像质量评价新测度三项技术,实现了信号采样空间、信息表示空间和视觉认知空间的有机融合。

(4)遥感解译预训练大模型
开发了多种针对不同地物目标识别与分割任务的遥感影像自动解译大模型,构建了多套训练数据集,可用于智能解译包括Landsat、Sentinel、国产高分系列在内的多种光学及雷达影像。

(a)道路自动提取系统 (b)水体自动提取系统
(5)普适社交网匿名信任认证和访控系统
开发普适社交网(PSN)匿名信任认证和访控系统,实现了可信且隐私保护的本地和全局信任评估,保护信任相关数据提供者隐私,抗恶语、开关和矛盾行为等攻击,支持异构网络。该系统提供了中心化、半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匿名信任认证,在保护社交对象身份隐私的情况下,认证其信任等级,解决了隐私保护与信任证明的矛盾。此外,该系统可支持自适应于信任关系、社交场景和网络载体的社交数据访问控制(手机端加解密时间<70毫秒),可被应用于多种场景,例如基于信任的群聊、位置分享、服务访问和提供等。

(6)超宽带6G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
针对6G光子太赫兹超大容量传输科学问题,团队提出采样频率偏移估计和补偿方法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精确估计和修正信号的频率偏移,显著提升了系统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并结合光子技术太赫兹信号生成方案和2×2 MIMO系统架构,首次实现了中心频率322GHz的单波长净速率562.5 Gbps的太赫兹无线传输,创造了全球太赫兹通信中单波传输速率的最高记录。该成果不仅为6G通信的理论与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未来超大容量无线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推动全球太赫兹通信技术向超大带宽、高速率和低延迟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