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数字信号处理小组,1980年发展成为电子工程研究所(电子所),1991年获批我国首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保铮院士、吴一戎院士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和主任,实验室主任现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宏伟教授。
实验室学科特色浓厚,旗帜鲜明。实验室是承担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基础性研究任务的国家级实验室,同时也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科研、教学基地和依托单位,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在2002年和2007年的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两次均名列全国“第一”,其所在的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二”,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并获得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2014年,以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位列行业产业类第一,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科研队伍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实验室经过多年建设和运行,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梯队。实验室现有教职工64人,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48人),副教授2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3人。迄今获批国字号人才47人次,省部级人才53人次,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教育部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优青获得者3人,卓越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奖获得者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3人。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获批111计划——高等学校“雷达认知探测成像识别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民用雷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省民用雷达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服务国家需求,成果显著。实验室科研工作的整体定位为:基础研究方面“国际前沿有地位”、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关键技术有突破”、应用研究方面“重大装备有贡献”。实验室面向我国国家建设对雷达技术的重大需求,面向本学科国际研究前沿,开展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雷达探测系统技术、智能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多维多通道信息获取与处理等。实验室根据国家建设需要,结合学科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预先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和“863”高技术项目等纵向课题;还有与有关厂、所合作的横向合作项目,许多科技成果已在雷达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有87项,包括国家奖13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20项等。
科研手段丰富多样,保障雄厚。实验室拥有各种信号产生、测试分析和数据采集用的先进仪器设备以及电子系统自动化设计手段,并开发、定制了系列实验雷达,具有自主开展试验的能力,实验条件和工作环境好。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质高品优。依托前沿研究方向,在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下,实验室人才培养成效卓著。共培养了4名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5名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同时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提名奖1人,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提名奖3人,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2人,陕西省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人。实验室建立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为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大批毕业学生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包括王永良院士、机载预警雷达总师张良首席科学家、雷达领域第一位杰青获得者吴仁彪教授、中电科技集团最年轻的首席专家张怀根研究员等。
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始终面向世界雷达技术发展前沿,以前瞻性基础理论研究为核心,以解决雷达应用中的重大关键技术为重点,为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